河海大學是國内率先開展環境社會學研究的高校之一。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環境社會學的主要研究者開始對太湖流域的水污染問題進行研究,在學界産生了良好影響。2005年開始,我校的環境社會學研究走向制度化和體系化軌道,在環境社會學的學科體系與學術梯隊建設以及專業人才培養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河海大學是東亞環境社會學網的發起成員單位之一。2007年首屆中國環境社會學國際學術研讨會期間,中國人民大學、河海大學與日本、韓國和我國台灣地區的專家學者發起成立了東亞環境社會學網。随後,東亞的環境社會學交流機制得以制度化,目前,已經成功召開了九屆東亞環境社會學國際學術研讨會。
河海大學是環境社會學學術共同體交流的重要推動者。我校主辦了第二屆中國環境社會學學術研讨會、第四屆東亞環境社會學國際學術研讨會,并聯合主辦了首屆中國環境社會學國際學術研讨會等大型會議。作為中國環境社會學學術研讨會的永久發起單位,迄今為止,中心合作主辦了第三到第九屆中國環境社會學學術研讨會,發起并連續主辦了五屆“水與社會”論壇。此外,中心還聯合主辦或承辦多屆中國環境社會學青年論壇。
作為河海大學社會學學科的特色方向和優勢研究領域,環境社會學在支撐社會學學科建設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2003年,我校獲得社會學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2005年,我校獲得社會學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和社會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2008年,社會學學科被評定為河海大學校級重點之重學科。2009年教育部學科評估中,我校社會學學科排名第10位。2012年,我校獲得社會學博士後流動站。2013年教育部學科評估中,我校社會學學科排名第11位。2018年,我校獲得社會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2022年,我校社會學學科入選江蘇省“十四五”重點學科(A類)。在社會學學科取得的這些驕人成績中,環境社會學始終是核心的支撐點。2024年,我校獲批社會工作專業學位博士點,環境社會工作是其中的四個支撐方向之一。
為推動環境社會學研究以及社會學學科建設,河海大學在2010年8月批準成立了環境與社會研究中心。2018年9月,經江蘇省教育廳批準,河海大學環境與社會研究中心被評為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建設基地。2023年,中心在江蘇省教育廳組織的評估中獲評“優秀”等級,在河海大學組織的基地評估中獲評“優秀”等級。
目前,中心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課題二十多項,涉及水污染、面源污染、垃圾處理、氣候變化、低碳社會、海洋環境、核風險、環境治理、河湖長制等多項主題。同時,中心為地方政府及水利部、農業農村部以及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機構在華的水土保持、污染治理、環境改善、生态修複、減碳節能、垃圾發電等項目提供社會學決策咨詢。
中心在團隊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教材建設、國際交流和決策咨詢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在水污染、垃圾處理、環境-健康、面源污染、氣候變化以及環境治理等領域開展了大量探索性研究,形成了一批開拓性的研究成果,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中心骨幹在《社會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内部文稿)》、《中國行政管理》、Chinese Sociology & Anthropology等期刊發表論文多篇,20多篇研究成果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複印資料》等全文轉載。中心出版“環境與社會”叢書,其中,《次生焦慮: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社會解讀》獲得江蘇省第十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在學界産生了廣泛而良好的社會影響。
中心在學術集刊建設方面取得重要突破。2022年,中心發起并聯合中國社會學會環境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等創辦《環境社會學》集刊,為環境社會學界搭建探索真知、交流共進的學術平台,以期推進中國環境社會學話語體系和理論體系建設。《環境社會學》集刊辦刊質量得到學界高度評價。創刊當年獲評2022年“優秀新創集刊”,并連續入選CNI名錄集刊。2024年,《環境社會學》被确定為中國社會學會環境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會刊。集刊所刊發論文中的多篇論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複印報刊資料《生态環境與保護》以及《民族問題研究》等全文轉載。
中心具有廣泛的國際合作平台,與美國、英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高等學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了緊密的學術聯系和合作關系。
中心主任: 陳阿江教授
中心副主任:陳濤教授(兼)
中心網站:https://rces.hhu.edu.cn/main.p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