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新聞速遞

第八屆中國環境社會學青年論壇成功舉辦

時間:2025-07-16作者:編輯:審核:閱讀:10

中國社會學會于2025年7月5日至6日在西南财經大學(柳林校區)舉辦以“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為主題的學術年會。經學術年會批準,由中國社會學會環境社會學專業委員會、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河海大學環境與社會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學系、貴州民族大學社會學院和貴州财經大學BV伟德国际官方网站聯合承辦,《環境社會學》編輯部、《學海》編輯部、《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編輯部、《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學習與探索》編輯部、《江淮論壇》編輯部以及《廣東社會科學》編輯部協辦的第八屆“中國環境社會學青年論壇”成功舉辦。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河海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貴州民族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等高校師生出席了本次分論壇。本次論壇共收到學術論文近150篇,經過嚴格遴選,最終有57篇優秀論文在論壇上宣讀。

本次分論壇按照主題分為六個單元,每個單元設一位主持人和兩位評議人。研究議題廣泛,涉及環境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環境社會工作與社區創新治理、氣候變化、生态文明建設、鄉村生态振興、人居環境、生活垃圾處理、環境治理論壇開始環節,論壇負責人西安交通大學盧春天教授緻辭。盧春天教授表示環境社會學作為社會學專業的分支學科,需要緊扣時代脈搏,回應現實關切。他期待與會學者深入交流、碰撞思想,共同推動環境社會學理論的創新發展。

論壇負責人:盧春天

【第一單元】環境社會學理論與方法

本單元由貴州民族大學社會學院包智明教授主持,重慶大學BV伟德国际官方网站鐘興菊副教授與河海大學社會學系羅亞娟副教授評議。包智明教授指出,環境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是推動學科不斷創新的關鍵,學者應持續關注理論深化與經驗研究之間的互動關系,尤其鼓勵青年學者提出具有時代針對性的研究議題。


第一單元主持人:包智明

本單元上海開放大學王曉楠教授通過中國數據探讨環保支付意願的變化;中央民族大學柴玲副教授和劉鑫副教授從生态視角擴展世界體系理論的環境維度;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博士生時瑞澤分析了環境深度報道的話語象限;華東理工大學楊君副教授與徐乃佳同學結合S市化工園區案例,探讨水體污染治理的有效機制;西安交通大學盧春天教授與李婷博士生反思自然資源視角對環境社會學理論發展的重要性;江西社科院吳迪助理研究員和河海大學社會學系顧金土教授闡述動物類公益群體的社區共同體生成機制;青海民族大學山永久老師結合草原圍欄研究生計、生态與生活關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博士生魏國超系統梳理公衆參與環境治理的影響因素。

發言結束後,重慶大學BV伟德国际官方网站鐘興菊副教授針對數據收集與方法創新的結合、環境社會學理論的發展路徑、治理機制研究中的核心概念操作化、話語分析的社會影響邏輯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理解與看法,與學者們共同讨論問題。河海大學社會學系羅亞娟副教授圍繞環境社會學理論在中國情境下的适配性問題、社區共同體的形成機制與治理策略、生态與生計互動研究的概念操作化及具體分析方法、公衆環境治理參與行為的理論與實踐互動邏輯、研究方法與研究問題之間的緊密度等方面提出了建議。她們鼓勵研究者在理論和方法上進一步加強跨學科的對話和協作,鼓勵青年學者積極拓展研究的視野,整合社會學與其他相關學科的理論優勢,鼓勵大家做感興趣的研究。

第一單元評議人:鐘興菊

第一單元評議人:羅亞娟

【第二單元】環境社會工作與社區治理創新

本單元由《學海》主編畢素華研究員主持,貴州财經大學BV伟德国际官方网站羅橋副教授與《學習與探索》編輯張斐男研究員評議。畢素華研究員指出,環境社會工作與社區治理創新之間的互動是未來環境社會學研究的重要領域,鼓勵研究者深入探索環境社會工作的實踐經驗與理論框架之間的互動機制。

第二單元主持人:畢素華

本單元貴州民族大學博士生湯皓然探讨災害社會工作在生态危機中的作用機制;貴州财經大學碩士生餘沁钊提出農村女性生計轉型與生态複位的社會工作實踐路徑;江西财經大學碩士生邵杭闡述綠色社會工作推動城市社區建設的方法;重慶工商大學程鵬立教授與姚本瓊教授研究如何通過社會工作小組工作提升大學生環境意識;雲南師範大學碩士生邱瑞敏等分析文化賦能如何推動布朗族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嶺南師範學院教師何一明探讨了社區環境治理共同體的建構邏輯;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張冰怡提出煤炭轉型過程中的不公正議題浮現機制;廈門大學博士生毛越闡述了社區場域中社會工作政策倡導的互構性;廣西大學博士生莫斯婷與蘇毅清教授提出欠發達地區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制度實踐路徑;北京師範大學科研助理黃亦潇分析了城市綠地與居民綠色福利的關系,張冠李副教授與林嘉銘探讨了生态保護紅線制度下空間正義與社會實踐的互動關系。

發言結束後,貴州财經大學BV伟德国际官方网站羅橋副教授圍繞社會工作方法在農村社區實踐中的具體實施技術、生計轉型與生态複位過程中社會工作專業知識的作用機制、社會工作行動邏輯與社區多元主體互動關系、環境社會工作在社區實踐中的理論模型構建、環境意識提升路徑研究的理論與經驗互動關系、基層社區實踐中的社會工作政策倡導效果評價等方面進行點評,羅橋副教授贊揚了各位發言人的專業性,肯定了各位發言人的工作學術成果。同時他也建議研究者在開展社會工作實踐研究時,應進一步明确社會工作實踐的具體機制與位置和實施效果。《學習與探索》編輯張斐男研究員針對環境社會工作知識生産與具體社區實踐的關系進行深入點評。她強調研究者在開展環境社會工作研究時,需更加清晰地闡明理論概念如何在實踐情境中具體操作化,特别是在環境社會工作、綠色社會工作與生态社會工作的區别,在社區環境治理共同體構建、社會工作政策倡導等具體議題中,應清楚呈現概念與實踐之間的銜接邏輯。

第二單元評議人:羅橋

第二單元評議人:張斐男

【第三單元】氣候變化的風險與應對

本單元由BV伟德国际官方网站陳濤教授支持,廣東社會科學院李超海研究員與中南大學BV伟德国际官方网站彭遠春副教授點評。陳濤教授指出,氣候變化已成為環境社會學的重要議題之一,強調學者應進一步深化對氣候風險及應對機制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尤其應關注不同群體的差異化感知與應對策略。

第三單元主持人:陳濤

本單元重慶科技大學胡毅教授與鄧國文教授追蹤近十年來青年群體的環境風險感知變遷,探讨個體發展信心對風險感知的影響;中國人民大學碩士研究生孫明昊與王玉君副教授以中國社會調查數據為基礎,構建環境态度類型譜系,探讨多元态度下的環保行為差異;東北林業大學姜淇雯月與嶽改玲教授通過實地考察與文獻梳理,分析氣候博物館在公衆氣候教育與行動激發中的功能演變;浙江大學碩士研究生唐銘與程蕭潇副研究員從政策網絡視角出發,揭示全球氣候政策擴散過程中的結構特征與傳導機制;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胡博與耿柳娜教授基于跨國調查數據,分析家庭韌性與社區韌性在氣候威脅感知差異中的關聯作用;陝西師範大學馮燕副教授聚焦塔裡木河源流區的氣候變化過程,探析草原生境的若幹積極生态效應;河海大學王歡副教授從公共健康視角出發,研究熱浪背景下老年人抑郁水平變化,并探讨社區服務的調節作用。

在發言結束後,廣東社會科學院李超海研究員圍繞氣候變化風險感知、氣候政策的社會機制及全球政策擴散提出自己的理解。他對與會學者關于氣候風險社會感知和治理機制提出了創新觀點表示肯定,并對各個選題提出針對性的意見與建議。中南大學BV伟德国际官方网站彭遠春副教授則特别針對氣候變化治理政策實施及氣候博物館的興起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就以上研究的現實與理論意義、研究方法和創新性等進行了細緻點評和修改建議。

第三單元評議人:李超海


第三單元評議人:彭遠春

【第四單元】碳中和與生态文明建設

本單元由哈爾濱工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唐國建教授主持,安徽财經大學财政與BV伟德国际官方网站高新宇教授與重慶工商大學程鵬立教授評議。唐國建教授在主持時指出,碳中和與生态文明建設已成為國家戰略層面的核心議題,環境社會學亟需在宏觀政策框架與微觀社會過程之間搭建橋梁。特别鼓勵青年學者在理論建構中整合“綠色轉型”“社會正義”與“技術治理”等要素,以回應生态文明背景下社會發展的複雜挑戰。

第四單元主持人:唐國建

本單元中南大學彭遠春副教授與博士生林憶文分析環境關心與日常環境行為的關系機制;華東理工大學顧佳昊同學與胡開副研究員探讨老年人口環境健康風險的空間差異;貴州民族大學博士生王露與衛松教授基于QCA方法分析貴州公共機構節能減排政策;新疆農業大學碩士生張露露等研究了新質生産力對碳排放的空間效應;中央财經大學韓冰冰副教授探讨了城鄉居民環境支付意願的多重制約因素;江西财經大學碩士生程心媛分析了多布娜水治理機制中的分配正義;雲南大學助理研究員杜香玉以景邁山為例分析邊疆生态治理實踐路徑;澳門大學周俊傑博士與中山大學柏久新同學探讨大灣區環境治理與社會發展的關系;西安交通大學博士生衛子昊分析了人工智能對公衆環境關心的影響;西安交通大學博士生任敬等研究性别平等意識對環境支付意願的中介作用;南京郵電大學張樂乙同學探讨環保社會組織在水污染治理中的角色。

在發言結束後,安徽财經大學财政與BV伟德国际官方网站高新宇教授針對政策分析中截面數據的收集方法及其長期追蹤機制、環境行為與社會結構互動的機制闡釋、政策工具選擇的理論依據與實際效果評估、研究框架搭建與變量間因果關系論證的嚴謹性等方面提出了具體意見,同時提出要更注重理論和實踐層面的連接。重慶工商大學程鵬立教授也對上述每篇文章在寫作規範、理論闡述、研究方法上都提供了細緻的評價和詳細的建議。

第四單元的評議人:程鵬立

【第五單元】鄉村生态振興的社會學意涵

本單元由西安交通大學盧春天教授主持,上海開放大學王曉楠教授評議。盧春天教授在主持中指出,鄉村生态振興不僅是生态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轉型過程中制度、技術與社會關系重構的重要觀察窗口。盧教授鼓勵與會者從農民經驗出發,深入理解鄉村社會自身的邏輯,并結合生态政策與現代化技術介入的實際效果,推動鄉村生态振興研究走向本土化與理論融合的雙重路徑。

第五單元支持人:盧春天

本單元廣東金融學院王曉宇老師分析了制度調适與技術賦能下的農村環境整治;河海大學博士生郭雪萍與陳濤教授從農民體驗和農民經驗兩個維度探讨了鄉村環境治理中的農民主體性;濟南大學李萬偉老師分析了中國光伏産業的發展機制;河海大學羅亞娟副教授探讨了光伏農業的社會嵌入機制;河南大學茹雪副教授等研究了ESG評級與企業轉型;重慶大學鐘興菊副教授及碩士生劉澤龍分析了農村廁所革命實踐轉型;西北師範大學巨浪副教授分析了農牧區廁所革命中的現代性與傳統性的沖突;廣東金融學院張國磊副教授分享了關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數字化轉型路徑選擇的研究;西安交通大學博士生郭政兵探讨了綠色空間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發言結束後,上海開放大學王曉楠教授針對鄉村生态治理中的技術賦能和制度适應性分析、基層環境治理主體動員的理論框架及其實踐驗證、光伏農業社會嵌入的概念界定及實證研究方法、ESG評級與企業社會責任的具體機制探讨等方面提出了細緻建議。她認為需明确鄉村環境治理中主體動員機制的有效性與持久性的科學評價方法,圍繞農村生态振興實踐中傳統與現代治理模式的沖突及融合、農民主體性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協調、鄉村環境整治中治理技術的适配性評估及政策效果的實證驗證方法進行了深入點評,建議明确農村生态振興過程中制度創新與社會傳統之間的平衡機制。

第五單元評議人:王曉楠

【第六單元】人居環境及生活垃圾治理

本單元由重慶大學鐘興菊副教授主持,北京師範大學張冠李副教授與陝西師範大學馮燕副教授評議。鐘興菊副教授認為,人居環境與生活垃圾治理作為最貼近日常生活的環境議題,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和政策敏感性。她呼籲青年學者關注農村環境治理實踐中的微觀治理機制、公衆參與路徑與數字技術适應性,推動理論研究更好地回應現實問題,促進城鄉治理政策的均衡發展。

本單元安徽财經大學高新宇教授與碩士生楊夢妮研究了農村環境整治政策的變遷;廣西财經學院吳柳芬博士等研究數字素養對農村人居環境滿意度的影響;山東女子學院孫旭友教授分析農村垃圾治理的轉移悖論;廈門大學張松群博士生研究公衆垃圾分類行為;東北大學李立博士研究農村環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空間生産理論。

在發言結束後,北京師範大學張冠李副教授與陝西師範大學馮燕副教授共同對這一單元文章進行了點評。他們針對關注農村垃圾治理研究中應基層組織能力與居民環境行為轉化之間的互動關系做出自己的分享。

    論壇的最後,《環境社會學》集刊編輯部與參會學者開展了交流。編輯部羅亞娟副教授介紹了《環境社會學》集刊的特點、領域以及重點關注的研究議題,邀請學者們踴躍投稿,促進高水平學術交流。

閉幕

最後,論壇閉幕式上,西安交通大學教授盧春天教授總結表示,本屆論壇展現了中國環境社會學青年學者的研究活力與學術潛力,期待未來學界進一步深化研究,促進環境社會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為中國的生态文明建設貢獻力量。

(中國社會學會環境社會學專委會羅橋等供稿/圖)


Baidu
sogou